韩国咖啡厅“禁止孩童入内”的标识引发热议
不仅韩国人不想生孩子,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也拒绝让孩子进入。
儿童节当天,韩国议员龙惠仁带着23个月大的儿子站在韩国立法大楼的讲台上,主张废除“禁止儿童区”。 她还以自己的故事为例,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讲。
她和她的家人曾经被一家咖啡馆拒绝,咖啡馆的门上贴着“儿童禁止入内区”的牌子。 当时,她正在与产后抑郁症作斗争,丈夫想带她出去散步,让她振作起来。 提到这件事,她泪流满面,无奈地说:“感觉社会不想要我这样的人。”
韩国一家咖啡店“儿童禁止入内”的牌子引发热议。 (照片/推特)
废除“无儿童区”并不容易。 在韩国,“无儿童区”已成为常见现象。 据智库济州研究所估计,韩国约有500个无儿童区。 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企业设立“无儿童区”,而只有18%的人投票反对。
事实上,关于这一现象的争论在许多国家已经持续多年。 设立“无儿童区”似乎已成为舆论的主流声音。 当我们谈论建立更多无儿童区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儿童和家长可以去哪里。
“世界上的儿童长期以来一直在受苦”
要问韩国为何有这么多“儿童禁区”,就不得不提到近十年来带孩子就餐的餐厅与家长之间频繁发生的冲突。
其中一件更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一名食客在上热汤时不小心烫伤了一名儿童。 随后,孩子的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攻击该餐厅的帖子。
最初,这位母亲得到了网友的同情,而肇事者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然而,当闭路电视录像曝光后,舆论开始转变。 原来,孩子在餐厅里乱跑,不小心撞到了顾客,酿成事故。 由此,网友们再次指责母亲的疏忽,并对母亲扮演受害者角色的行为表示不满。
韩国舆论对类似事件的态度转变,使得“无儿童区”的呼声更加突出。 (照片/闭路电视录像截图)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社交媒体上关于监护人和私营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的争论非常激烈,到 2014 年,“禁止儿童区”的标志在咖啡馆、餐馆和其他地方变得很常见。
“无儿童区”的支持者表示,他们只是想保护他们的安静权,公司可以行使经营自由,防止涉及儿童的事故。 反对者认为,“无儿童区”不仅是对儿童的歧视,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歧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当你到达韩国时,你可能会发现很多餐馆和咖啡馆的门上都有这样的字样。 (照片/推特)
此外,在美国芝加哥,一位米其林餐厅的厨师曾因孩子在餐厅哭闹而与孩子的母亲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家餐厅也因儿童吵架而引入了儿童年龄限制,后来取得了开业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
美国加州“老渔人洞”餐厅宣布禁止婴儿车、儿童座椅和儿童进入。 (照片/未飞溅)
这些餐厅有的是因纠纷和投诉而引发的,有的是出于集体就餐体验、就餐环境或产品的考虑而引入年龄限制。
近日被曝光拒绝12岁以下儿童入内用餐的新荣记,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由于餐厅环境为开放式空间,可能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 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携带12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预订包间用餐。
“新荣记”餐厅表示,这一规定并非强制性,不少网友表示理解和支持。 (图/评测网站截图)
事实上,电影院、图书馆等需要比餐馆更安静的场所,以及高铁、飞机等公共场所,长期以来一直是“孩子们的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在这些地方为幼儿设立专门的区域? 这是否会导致对儿童和有儿童家庭的歧视? 这些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高铁上调皮孩子争吵的事件已经发生多起,不少网友呼吁隔离分区。 (图/新闻截图)
尽管存在“不公平待遇”的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了对这项服务的需求。
2012年,亚航表示将为12岁及以上的乘客提供不含婴儿的“安静区”,且不收取额外费用。 日本航空、马来西亚航空、印度靛蓝航空和许多其他航空公司为乘客提供远离幼儿或婴儿的座位选择。 Tripadvisor 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愿意为不带孩子旅行而支付额外费用。
一位家长带着6个月大的婴儿乘坐航班,并提前给其他乘客带来了礼物。 他被称为高情商的父母。 (图/微博截图)
支持“无儿童区”背后的“憎恨儿童社会”
有趣的是,支持韩国“无儿童区”的人中,不仅有单身成年人,还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大多数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和咖啡馆通常不适合儿童去处,很容易发生事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我一开始就不会带孩子去这样的地方。”
这不仅是出于对他人和企业的理解。 在当下紧张的生活中,父母渴望一个不受干扰的育儿环境,愿意远离公共场所。 这个规定对他们来说或许就像一个“逃生计划”。
韩国社会有一个流行词叫“mamchung”,指的是“以勤劳的男人为食的寄生母亲”,后来引申为“只关心孩子利益而不管教孩子的母亲” ”。 (照片/“金智英,1982年出生”)
然而,一刀切的做法确实导致了很多安静、自我意识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不少支持者也反映,问题的核心出发点在于照顾者的责任,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孩子本身。
为了回应这种观点,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将“儿童禁止入内”的标签改为“托儿服务”或“负责任的父母不允许入内”。
尽管如此,如今的韩国似乎更倾向于承认个人自由和隐私,更愿意帮助成年人避免与儿童互动,不必承担所谓的育儿责任。 随着城市“无孩区”的逐步扩大,有孩子的家庭势必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在韩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照片/未飞溅)
《纽约时报》文章提到,过去16年来,韩国政府花费了超过2000亿美元试图鼓励年轻人生育孩子,但仍然无法挽救该国全球最低的出生率。世界。
许多韩国人认为,政府不应该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变年轻人的生育意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在抚养孩子方面遇到的困难,创造宽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人们更愿意生孩子。
在韩国的街头采访中,年轻人表达了他们对生育率的看法。 (照片/视频截图)
由于就业困难、住房和育儿费用上涨等原因,韩国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不生孩子。相比于孩子和家庭的自由和权利,他们更愿意为企业的权利买单,企业和个人。
“无孩区”现象的日益增多,也让养育孩子变得更加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出生率的下降。 然而,成人和儿童的权利不应发生冲突。
韩国儿童抗议“无儿童区”。 (照片/韩国时报)
城里的孩子该去哪里玩呢?
生活在城市里,孩子该去哪里玩呢? 这不仅是韩国家长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东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问题。
70年来,全球出生率持续下降也重塑了人口结构和公共生活。 如今的家庭关系高度依赖于消费社会,如今的育儿费用和育儿理念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过去,孩子们不需要专门的付费游乐场,也没有那么多高档商店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玩具。 但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周末大多被限制在商场的各种球池、人工沙池里,而父母则在外面,一脸疲惫地刷着手机。
国内商场里随处可见儿童游乐区。 (图/视觉中国)
儿童空间商业化已成为新趋势。 尤其是在上海、天津、新加坡、首尔、东京等东亚城市,越来越多的亲子商业空间不断涌现。
在中国,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城市亲子商业业态:某个城市社区附近的购物中心,配备齐全的为儿童量身定制的商业服务,包括母婴零售店、童装店、儿童娱乐场所、课外兴趣班等。绘画、趣味英语、形体舞等,还有手工课、展览等亲子体验店。
在消费社会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下,儿童服务的提供不再完全由政府公共部门承担。 以儿童为主的商业亲子空间激增,儿童的自由空间开始萎缩。
儿童自由玩耍的空间趋于商业化。 (照片/韩国时报)
如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挑战和成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在设计规划主要公共空间时,为了经济效益而优先考虑成人的需求,而容易忽视儿童的需求。
在全国各大城市,“付费玩”已成为常态,但欧洲的研究发现,孩子们更喜欢免费的公共空间,这有利于他们的认知、身体、情感和道德发展。
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就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CFC)的概念。 自2016年起,中国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
鹿特丹至少十年来一直倡导这一点。 此前,许多家庭离开了这座城市,鹿特丹甚至被评为荷兰养育孩子最差的城市。 但现在,鹿特丹拥有约1400个游乐空间,公共设施比例高于荷兰其他城市。
这个曾经高度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拓宽了人行道,给予自行车基础设施比汽车基础设施更高的预算,重新设计了许多公园、绿地、校园、广场和街道,并建造了更多适合家庭的住房。
鹿特丹曾经经历过家庭失望离家出走的痛苦,如今却成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典范。 (照片/未飞溅)
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北欧一直是优秀的学生。 北欧人认为“玩耍是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的事情”,这几乎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服务。
在丹麦哥本哈根等城市,他们将游乐设施融入城市环境:街道上有篮球场,山上有滑梯。
芬兰首都阿莫斯雷克斯艺术博物馆起伏的圆顶是一个大型游乐场,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攀爬和滑行。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些私人公园已改为公共公园,新建游乐场数量减少,但个别游乐场面积有所增加,设备也更新升级。
北欧国家对儿童十分友好,将玩耍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照片/未飞溅)
这些建筑语言和环境的吸引力就像看不见的软金。 家长不需要花功夫去“逗”孩子,孩子会自然地融入空间,成为主人。
丹佛被誉为“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以创造“学习景观”模式而闻名。 该市 46 个废弃的学校场地已被改造成有吸引力的多功能户外儿童游乐空间。 社区入口、绿荫区、自然野生动物园、户外艺术等各种场所均设有带有游戏教育元素的设施。
德国慕尼黑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城市的空地,打造独特的儿童游乐和教育空间。 慕尼黑机场是世界儿童友好机场的典范。
真正的儿童友好型设计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去取悦,而是自然地体现在设计的细节中。 (照片/未飞溅)
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个城市和地区获得“儿童友好城市”认证。 德国的游乐场建设、日本的婴幼儿看护服务、美国的博物馆体系等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深圳在国内城市中处于前列。 在全国首次系统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母婴室、旅游七大领域建设指南系统。
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容”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 当社会能够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孩子有一个施展天性的地方,大人有一个安静自由的放松空间时,是否应该设立“无儿童区”就不再是问题了。
校对:黄思云
操作:嘻嘻
布局:陈亦奇
[1] 韩国想要更多婴儿,但不是在这些地方。 纽约时报
[2]在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人们对“无孩子区”是否明智产生了怀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3]主要城市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儿童。 英国广播公司
[4] 城市更新| 为什么提倡儿童友好的城市里有这么多亲子商业空间? 沉阳、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