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坊:普通历史街区的重生之路,新城市更新模式的典范
它不是历史风貌保护区,也不是特色保护建筑群,只是一处普通的历史街区。当它没落之时,是否会被改造的浪潮吞噬?还是人们能找到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让它重获新生?后一种可能,在衡山坊变成了现实。从简陋拥挤的集市到市中心“精致消费”的场所,衡山坊的改造保留了传统的街区风貌和里弄形象,带来了新潮的购物体验和文创业态……
商业林中的普通历史街区
衡山坊位于徐家汇附近衡山路与天平路交汇处,被视为普通历史街区的典范,由1934年建成的树德坊(巷口在天平路,坐北朝南)和1948年建成的衡山村(巷口在衡山路,坐北朝南)组成。前者为砖木结构新式里弄,后者为砖木结构的独栋花园洋房。树德坊和衡山村都保留了当时建设时期的典型范式:新里弄高3层,第2层局部退台,每个单元四周均有矮墙围合。南侧新里弄南立面一层为地中海式拱券、红色筒瓦双坡屋顶,设有老虎窗; 花园房屋均为3层高,红色筒瓦斜屋顶,墙角饰以石角,形制古朴,属于那个年代同类房屋的入门级。
和上海其他弄堂一样,树德坊和衡山村在文革时期被改造为公有制的“使用权房”,原本设计为一户人家的房子被挤成了“七十二户人家”,住户不断更换。经过90年代住房危机救助政策和新世纪商品房热潮,老龄化和低层居民成为街区不加掩饰的现象。阴暗、拥挤、卫生条件差、私密性差、公共空间缺乏……原有的建筑风貌被掩藏在破败的居住环境之下,与周边繁华景象格格不入。
2008年,拆迁通知下达;2010年,街区居民拆迁完毕。然而,徐家汇综合体森林并没有迎来新人。由于地块地下有两条地铁线路(1号线、9号线)贯穿,决定了地块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土方开挖,因此从一开始,增加商业综合体就被排除在外。 而业主上海恒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徐纺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走‘新世界’路线——将老旧住宅改造翻新,将原有的住宅功能置换为集精品购物、高端餐饮、创意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商业服务区,不是现实所迫,而是最佳选择:按照之前的例子,改造后业态设定为购物、餐饮、文创,必将得到徐家汇商圈强大的资源支持;街区式的购物体验,与周边商业场所截然不同,也将提升商圈形象,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
衡山坊整体改造方案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建教授领衔。设计团队认为,普通的历史街区对于保持城市的多样性非常重要。“而且,衡山坊小尺度的街区单元,凝结了两类各具特色的空间片段:北侧两排新弄堂之间形成的典型线型弄堂空间;南侧独栋花园洋房之间形成的尺度宜人的小街巷。这两类空间片段会唤起人们对上海传统日常生活空间的联想,可以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场所。”
项目伊始,他们就与城市管理者、业主达成共识,维持原有的线性巷道空间与街网格局,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貌。但设计团队面临的挑战是,一般的历史街区改造,并没有成熟的套路可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处理——从“旧”到“新”,从“不变”到“变”。
衡山坊修缮前实景
总体布局
鸟瞰图
动与静:感官知觉与商业模式
当衡山坊街区后建的附属房屋及围墙被拆除后,原有居住单元外的被动“室外空间”被改造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衡山坊内部的业态划分由差异化的空间感知决定:街区北侧的两排新建房屋不直面城市主干道衡山路,幽静的特性使其被设置为创意办公及餐饮区;南侧的花园洋房则更倾向于形成业态多样的“商业迷宫”,被设置为精品专卖店及餐饮区。不同的业态对应着上海传统的里弄空间和独立花园洋房的街巷,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空间感知。
为了打通街区内部人行路线的四个角落,南侧新建建筑(20-25号楼)底层被部分拆除,形成跨街建筑。最终在衡山坊形成了两横两纵的人行主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多元化的公共空间网络。
餐厅和酒吧
街区里的披萨店是由原新利住宅改造而成
附近的雕塑
对比笔记:八十年前与八十年后
人们对建筑风貌的感知来源于建筑体量、屋顶、墙体、材料、细部等的综合意向。因此衡山房建筑要素变化的规制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规模小是街区的基本特征,因此所有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保持不变;第二,周边高层建筑对街区风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第五立面”,因此屋顶形态必须严格按照原有建筑形态进行恢复,不得有任何改变;第三,墙体的改造是重点,对形态变化的规制必须进一步细分,因此引入“变化率”作为控制指标。
衡山房原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木桁架楼板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板,但仍保留原有木桁架屋顶,保持“第五立面”风格。保留的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房屋中间增设框架柱。北边的新里,外立面依据历史资料进行修缮,拆除住户增建构件,恢复原貌。新里建筑外立面材料、门窗样式均参照历史资料进行更新更换。
墙面的翻新有两种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质感:北侧新弄堂的墙面采用淡黄色粗压花,这是上海老弄堂最常见的墙面处理方式,也是为了与衡山坊北侧相邻的弄堂相呼应;南侧花园洋房的外墙采用咖啡色粗压花,有种历史感和厚重感。所有建筑的基脚、窗框、屋檐、墙面腰线均采用人造石,这可能是最能体现海派风格的饰面工艺了。它用水泥、石粉等剁碎,模仿花岗岩的样子,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大量出现在新老弄堂、住宅、教堂,甚至外滩的摩天大楼里。此外,所有建筑的门窗均采用黑色节能铝合金,模仿老建筑的风格。
元新里街道
原有花园洋房之间的街道
位于元新里与新里之间,侧门面向天平路
蜕变:新元素与重生之路
正如设计团队所言,“恢复旧貌”与“现代商业休闲街区”的目标之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需要引入当代的建筑语汇与商业元素,采取多种形式的改变,让街区在保留整体历史风貌的同时,拥有丰富的时尚表达,从而在功能转型中重获新生。
上述立面重点改造(变化率30%甚至更高)与一般改造(变化率5%以下)的划分,是基于街区中各建筑所处位置、商业流线排布等综合考量的结果。如果说一般改造的建筑如同“底色”,强调在老建筑框架下点缀式的增建,构建统一的历史街区风貌;而重点改造的建筑则如同“图案”,在商业街区中形成空间焦点,对历史街区产生“活化效应”。重点改造建筑包括8号楼、6号楼、9号楼、4号楼、5号楼、10号楼等,强调新旧材料对比的运用,呈现出充满张力的美学风貌。
8号楼的变化率高达80%,是此次重点改造建筑中变化最大的一栋建筑,由合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8号楼位于衡山坊中心,紧邻内部小广场,是整个街区的视觉焦点。改造过程中强调用时尚的手法重现历史建筑的特色:将原有墙面全部剥离,换成上海老建筑中常见的青砖和模数相同的亚克力模块(表面覆盖层印有石材纹理),形成新颖时尚的“表皮”。从远处看,建筑具有历史建筑的质感,屋顶、砖墙、门窗洞口等依然能解读出历史信息,但近看,却呈现出全新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夜晚,发光的亚克力与砖墙交织在一起,产生朦胧微妙的光影变化。
8号楼的夜光砖表面,在夜晚产生微妙的光影变化。
8号楼的夜光砖表面,在夜晚产生微妙的光影变化。
同样被列入改造重点楼盘名单的6号楼和9号楼,改造变化率达30%,原为相邻独栋住宅,建筑体量较小,无法为入驻品牌提供足够的商业空间。解决方案是在楼间打造商业中庭,中庭由通透的玻璃幕墙和玻璃天窗组成,扩大了商业面积。玻璃幕墙的光滑与喷拉丝浮雕墙面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形成“视觉刺激点”。
剩余的改造重点建筑4号楼、5号楼、10号楼的变化率达20%-30%。如何在有限的变化率下,保持现代消费场所必不可少的视觉刺激?设计团队研究了室外交通的视觉焦点,在建筑外墙上圈定了商业展示面。展示面的墙面被拆除,换成了玻璃幕墙。通透的商业展示面将老房子里的商业场景呈现到室外,弱化了室内外的界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跨区域景观对话。同时,增加的玻璃幕墙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语言,也充当着“视觉兴奋点”。
德国瓷器品牌MEISSEN COUTURE旗舰店由6号楼和9号楼组成,主入口位于新建的玻璃中庭。
街区入口的概念书店
书店三楼的展览空间是杂志展。
除了书店,衡山和记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