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城市的深圳,有一个地方的食物叫“潮汕”
深圳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崛起的新兴城市,因此人们常常觉得它缺乏文化和历史积淀,也有人说深圳是“美食沙漠”、“广东美食洼地”,因为这里没有著名的食材,没有出色的地方特色菜。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至少汇集了各地移民带来的本地美食:从广东本地早茶,到川湘鄂美食,再到北方面食和东北烧烤。至于口感,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大概会以为淮北种的橘子是苦橘,毕竟任何菜系在深圳都有调整口味以适应更多人的冲动。而且,几千公里的距离,让很多菜系到了深圳之后,无法获得优质的食材。
●华强北的深夜,电子市场、快递点、夜宵店同时开门。图片来源:天乐
但深圳有一种美食独树一帜,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稳定的味道,这就是深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潮汕美食。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店铺充分体现了潮汕各地美食的特色,而且“颗粒度”如此之细,恐怕潮汕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深圳相比。而且,透过深圳的潮汕美食,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崛起的历史。
“潮汕”是一个复杂的地理概念,一般来说,至少包括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地级市的区域,广义上可延伸至汕尾市全境,甚至梅州市的部分地区。
●深圳荟萃潮汕各地美食,粮食之精良是潮汕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潮汕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农业区,也是著名的侨乡,有着数百年海内外移民的历史。除了我们熟悉的牛肉、鱼丸、功夫茶,潮汕地区划分为镇、县,甚至乡镇,不同小区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充满多元特色。
深圳大概是唯一一个能汇聚潮汕各地美食的城市,但对于非潮汕人来说,打开潮汕世界的大门并不容易。当我们用普通话问餐馆老板“这是哪里的菜?”时,老板往往简单地回答“潮汕”。但其实,虽然同样是“潮汕菜”,但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很多小吃,与汕头的小吃却大不相同。
据非官方估计,如今深圳的潮汕人可能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特区刚成立时,很多潮汕人从家乡来到深圳,从事各种行业——建筑、电子、服装、布艺、餐饮、加工……经过多年的生活,他们在深圳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小潮汕”。而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带着“老乡”来到深圳,所以某个镇或县的潮汕人聚居的地方很多。因此,找到一个潮汕人聚居的地方,自然就解锁了这个镇或县的当地美食。可以说,深圳潮汕人自发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现象。
●深圳街头很多潮汕菜馆都以店主的家乡命名,为老乡和深圳人民提供地道的潮汕美食。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深圳发掘潮汕美食的好地方。深圳的潮汕人和潮汕美食往往聚集在城中村,这些地方的房租相对便宜,特别适合小餐馆生存。
爱华市场——华强北潮汕之心
在深圳打拼的潮汕人,当被问到哪里可以买到各种潮汕调味品和美食时,一定会说出爱华市场,这个扎根深圳核心区多年的肉菜市场,是很多在深圳潮汕人的美食天堂。
除少数东北杂货店外,爱华市场几乎全部由潮汕商贩经营,潮汕话在这里广泛使用。紧邻华强北的爱华市场,服务对象是居住在华强南、在华强北工作、经营电子产品生意的潮汕居民。
●爱华市场一角。图片来源:Dynasty
这里,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是早晨和深夜——清晨,潮汕人来到这里采购各种肉类、蔬菜;深夜,从华强北下班的人们,在爱华市场旁的各类小吃店里大快朵颐。
华强北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市场,也是深圳潮汕人的经济中心,腾讯、大族激光等著名企业都诞生于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就划出上步区一块区域,发展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产业。其中,由原粤北兵工厂改制而来的华强电子厂最先入驻,整个区域逐渐以“华强北”闻名。后来,为解决“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配套的电子元器件经销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大批抢占商机的潮汕人闻讯而来。
随着深圳开发面积不断扩大,电子厂逐渐撤离,但配件市场却保留了下来。如今,在华强北的各个电子市场,几乎每个柜台都有一套功夫茶具,店主们都操着一口潮汕口音。
●在一线城市已经没落的电子配件零售市场,在华强北依然顽强存在。图片来源:天乐
随着潮汕人在华强北的生意越做越大,南方的爱华肉菜市场的潮汕风味也越来越浓厚。去年刚装修完毕的爱华市场虽然已被各类手机市场包围,但依然保持着菜市场的原貌。
和大多数菜市场一样,爱华菜市场也分为肉摊、菜摊、海鲜、蔬果、熟食、杂货等。菜摊在特定季节会有一些潮汕特色菜,比如9月份就会有姜丝土豆。肉摊有大量潮汕牛肉,而且提供丰富的切块和加工选择。海鲜摊则摆满了潮汕人喜爱的各种新鲜鱼类和贝类。
体验“潮汕味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这里的熟食摊和杂货店。
熟食摊位上,各种特色肉制品整齐地分门别类摆放着:有肉卷——用调味好的肉末煎炸而成的潮汕风味“腊肠”,外脆内酥;有虾枣——用虾仁、韭菜和各种香料炒熟而成;有广章卷,用油豆腐皮裹上各种馅料;还有各种鱼丸、肉丸。有的店铺还根据人们的需求,推出“鱼饭”售卖——好吃的麻油鱼、经济实惠的巴沙鱼、咸淡适中的鲜美鲭鱼……这些鱼一般都是煮熟后再用盐腌制,搭配普宁豆瓣酱,做成粥,适合早餐、宵夜。所有商品要么是潮汕人在深圳亲手制作,要么是直接从家乡运来做熟食,保证原汁原味。
● 爱华市场摊位:鱼饭、酱菜。摄影:任其然
这里的杂货铺里摆满了各种调料和腌菜:豆瓣酱、酸梅汤、橄榄、潮汕腌菜……此外,很多店铺还售卖各种贡品小吃和供奉神明的纸扎品。每逢各种传统节日,潮汕居民都会蜂拥到爱华市场买东西,这里的节日气氛格外浓郁。
●爱华市场的杂货店里还售卖潮汕纸制品。摄影:任其然
爱华市场周围聚集了不少潮汕各地的小吃,比如潮南峡山镇的酥面,这是一道海鲜汤面,峡山的朋友说,当地人干脆就叫它“汤面”。除了酥面,还有水煮海鲜和干面——一碗海鲜在开水中煮熟,蘸上酱油或普宁酸梅汁品尝其鲜味,再配上一碗用花生酱、芝麻酱、酱油、葱花和香菜调味的干面。市场附近还有很多早餐店,比如潮南的各种肠粉店,不仅提供不同于广式肠粉的潮汕肠粉,还会用肠粉机制作蒸肠粉和煮肠粉,搭配潮汕特有的辣椒酱,是一道非常实惠的早餐选择。
●爱华市场附近的峡山小吃店的汤里装满了各种海鲜。摄影:任其然
新潮菜是近年来深圳的一大特色,爱华市场一带也不例外,走在街上,不难发现不少新开的茶饮、甜品店,都以潮汕风味为主,既有深受潮汕人喜爱的单丛鸭食香,也有让外地人皱眉头、说是奇怪还是特别好吃的油甘茶饮。
● 起源于潮汕的奶茶品牌,在华强北有单丛雅诗香和网红果茶。图片来源:天乐
从福田村到赤尾村——特区人口最密集的“潮汕城”
华强北带动的潮汕社区,从爱华市场所在的华强南一直延伸到深圳河边,滨河大道对面的三个深圳围村——福田村、复兴村、赤尾村,都是沿河而居。福田村旁边,是深圳最大的潮汕式伯公庙,而在复兴街市场,老板们很少想到会有潮汕同胞以外的顾客上门,第一句话就是用潮汕话说“吃什么”。这里是深圳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丰富的潮汕美食聚集地。
●复兴村旁的伯公庙。 摄影:王超
沿着福田村至复兴村城中村主干道之一的牛巷路行走,一路上看到的几乎是一本潮汕地名的百科全书,所有的餐馆都把家乡写在招牌上,并将当地的特色美食一一展示出来。
比如从福田村到赤尾村,沿街分布着多家洪阳粿条和洪阳鱼粥店。粿条是潮汕常见的米线,不同于汕头粿条更注重卤味,洪阳镇的粿条调味较清淡。同样,鱼粥也是以鱼和鲜海鲜为主的卖点,粥底为潮汕粥品,米粒分明。
●深圳市赤尾村红阳镇的一家粿条店。 摄影:任其然
另一种常见的美食是“流沙肠粉”,乍一看,你可能会以为它是一种类似于“流沙包”的小吃。但其实,流沙是揭阳市的一个镇,普宁市县级市政府就设在流沙镇。与以米香为主的广式肠粉相比,潮汕肠粉更突出酱汁和丰富的馅料。流沙肠粉的选择也更多,在福田村的流沙肠粉店里,我们发现了至少十几种馅料可供选择,比如鲜蛎、对虾、西洋菜等。
● 复兴村流沙肠粉店的虾仁牡蛎肠粉。摄影:任其然
潮汕地方节日必吃的葛饭,在这里街头也很常见。葛饭看上去就是一碗普通的炒饭,其实是多种潮汕经典食材用米饭炖制而成,食材的搭配非常多样。
如果想吃海鲜,可以放银鱼、虾、鱿鱼等,如果想吃山珍海味,可以放叉烧、腊肠、香菇等。配上萝卜干、土豆、芋头,一起炖煮,就成了一锅经典的葛饭。每逢冬至等重要节日,虔诚的潮汕人祭祀神明,用祖先的庇佑和天地灵气炒制各种供品,放回锅里和米饭继续炖煮,出锅后再翻炒均匀,就成了一道必备的葛饭。小小一碗葛饭,不仅凝聚了潮汕山水的物产,更凝聚了潮汕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
●夜晚的富田村街头,是潮汕各地美食的“集市”。摄影:任其然
如今赤尾村、福田村的不少小吃店、甜品店都通过各类美食节目、探店号而小有名气,不过周边的小巷里依然隐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小店,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我们路过复兴村的一家小店,店里卖的就是现炸浮油饼,这是一种以红豆馅或绿豆馅为馅料的小吃,皮是用煮熟的糯米粉做成的,包上馅料后再入锅煎炸,软糯可口,香味扑鼻。
●油饼、红桃饼。摄影:任其然
在福田村的巷子里,我们还看见了一位卖甘草果的大妈。甘草果在潮汕还是挺常见的,前些年在深圳流行起来,不过现在不那么容易找到了。没想到这位大妈不是潮汕人,而是重庆人。她说自己十几年前就开始做甘草果了,现在这一带的人一想到甘草果就会想起她。除了潮汕常见的青芒果、酸梅汤泡李子,她还把四川腌梨和酸梅汤结合在一起。
●藏在富田村巷弄里的甘草果。摄影:任其然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店铺往往开门很晚,一直营业到深夜。这和华强北的商业作息时间一致——只有电子市场收市后,华强北的潮汕人潮才纷纷涌回福田村,一天最热闹的美食时刻才开始。
从湖北到荷花市场:潮汕人与老深圳
某种程度上,潮汕人为深圳这座城市贡献了很多“潜意识”。很多在深圳长大的“深圳二代”的菜谱里,都有不少潮汕菜,但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只是当成某种“广东菜”。比如“深圳二代”痴迷的肠粉,主要就是潮汕风味和潮汕做法——特别厚实香浓,配上炸青葱或炸蒜蓉和香菇,再配上肉丁酱。
潮汕人的足迹和味道也遍布深圳的各个角落,比如在南山中心区附近,可以吃到来自揭阳白塔镇的牛肉米粉,新横镇的炒年糕、白切鸭等。
● 在南山区,可以同时吃到揭阳白切鸭和信恒炸糕。摄影:任其然
在塞外的屏山,来自客家和潮汕杂居区的丰顺人,讲客家话和潮汕话,做出一种“融合”食品,客家人称之为“坤板”,潮汕人称之为“坤锅”,即一种里面有肉和蔬菜馅的蒸米卷。
●复兴村一家揭阳宽锅店,老板是汕头人。 摄影:任其然
在老深圳腹地罗湖,潮汕人也聚居着不少城中村,形成了自己的商业业态和美食天堂。
湖贝村位于旧罗湖湖心,原为深圳原住民张氏家族的村落,张氏家族在罗湖发展出湖贝、黄贝岭、水贝、田贝等数个村落,围绕着其家族控制的旧市场“深圳街市”,也就是现在的东门老街。
20世纪,大量原住居民移居香港,甚至漂洋过海到英国定居。久而久之,这里的旧村便成了外地人租住的地方。湖北靠近东门海鲜市场,早年吸引了不少海陆丰从事海鲜批发、运输生意的人来此居住。旧海鲜市场还在的时候,每晚都有卡车从海陆丰运来新鲜海鲜,与旧村里的潮汕砂锅粥摊相得益彰。
● 湖北新村街景。摄影:任其然
如今,随着新一轮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老湖贝村的海陆峰祠堂和香火已不复存在,但在街对面的湖贝新村,依然保留着不少海陆峰人开的小吃店,这里能吃到的美食与潮州、汕头、揭阳等地的美食截然不同。
比如海陆丰人喜欢吃“咸茶”,又称擂茶。这是一种汤食:将各种香料、茶叶放入碗中捣碎,煮成茶汤,拌上炒米、虾米、花生、萝卜脯(萝卜干)、香菇蔬菜等,鲜香可口。
●湖北新村一家商店出售的梨盐茶。摄影:任其然
还有一些在其他地方不常见的美食,比如用地瓜粉皮包的蒸饺,叫“海丰小米”,在这里也可以吃到。“小米”通常是猪肉馅,加入鱼粉提味,蒸熟后配上辣酱和蚝油吃。
●藏在湖北新村的海丰小米。摄影:任其然
罗湖是不少汕尾人的聚居地。当然,对于“汕尾”人来说,更舒服的称呼应该是海陆丰人。如今,海陆丰因五条人乐队的音乐而名声大噪。在深圳,一些原本的村落甚至变成了“汕尾村”。
笋岗村是明代辅佐朱元璋平定广东而声名远播的古村落,20世纪90年代,不少经商的汕尾人,尤其是陆丰市甲子镇的潮州人,定居于此。以至于村里原住居民在修缮供奉何振的祠堂时,特地请了汕尾的师傅,将祠堂装修成潮汕风格。在原住居民只拿村集体公司收“地租”分红的现代,热爱拜神的潮汕人早已成为村里土地神殿、天后宫的主要出资人。
●笋岗村大门口的牌坊。摄影:任其然
●笋岗村祠堂“潮汕化”,镶嵌瓷片装饰。摄影:任其然
在笋岗村和相邻的田心村,可以吃到很多甲子镇的特色美食,比如当地非常有名的鱼饼,还有加入陈皮和酸梅汁,撒上番薯干和梅干的夏日刨冰甜品“甲子冰花”。
●笋岗村小店里制作的甲子冰花。摄影:任其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义井站旁的罗湖老街“莲花市场”,踏入其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潮汕世界,与爱华市场不同的是,这里售卖的更多是汕尾美食。
中秋节期间,汕尾博美镇卖的虾饼,一个差不多有1斤重。新鲜出炉的饼,颜色各异——有地瓜粉皮的油饼,有咸米馅的红米饼,还有各种节日才有的饼。一位摊主告诉我们,莲花市场早年“90%的摊位都是潮汕人”,现在“只有少数菜摊是客家人开的”。
●荷花市场内卖年糕的摊位。摄影:任其然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特区内原有的村庄以极快的速度致富,并被卷入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市中心的“城中村”。1992年,深圳将特区内所有村庄改为集体公司,户籍改为城镇户籍。此后,在政府重新分配的宅基地上,村民们在市区密集地修建起了握手楼,形成了房租低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新景观。正是借着这股利好之风,潮汕人得以早早地在深圳扎根。
对于有着近千年移民历史的潮汕人来说,移民一直遵循着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的连锁模式,也遵循着不给别人打工的经营传统。因此潮汕餐饮店以家庭式小店为主。也很容易在区域内形成聚集性“聚居地”,店主和顾客都是潮汕人,食材产地距离深圳也不算太远,味道就更不容易打折扣了。
当然,这些特点不仅仅体现在餐饮业,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如此。比如华强北的电子行业,多以个体柜台的形式经营。这些店铺里的帮工往往是老乡或者家里的晚辈亲戚,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就会出去独立经营。而这些新个体户独立起来后,也会成为原老板们的生意盟友,继续互相帮助扩大规模。这些也是潮汕人商业成功的“财富密码”。
●在残破不堪的赛格大厦下,潮汕人不仅繁荣了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也丰富了深圳的饮食文化。图:天乐
和笋岗村一样,很多本地居民离开了,从偏远的潮汕地区、“省尾、国角”搬来的租客,成为城中村烟火气的顶梁柱。潮汕人走到哪里,就带着亲人、老乡,带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口味,哪怕有些不合时宜,也搬不走。潮汕人走到哪里,就带着潮汕。但随着旧城中村业态逐渐被各种新消费业态取代,城中村及其承载的深圳潮汕美食界,或许也将面临新一波的变革。
●旧城中村升级改造,深圳潮汕美食界还能撑多久?
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红利逐渐耗尽,城中村也面临城市更新的冲击。那些利润薄、周转快的街区小店,是否会被商业升级的璀璨灯光逐渐吞噬?它们背后的甜蜜或悲伤故事又将留在哪里?
*注:本文并非店家探秘文,因此不涉及具体店家的推荐。潮汕老板大多话多,只要生意不是太忙,都会很乐意聊上几句。想按照文章找美食的读者,可以按照街市上的线索和各类推荐,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里寻找,充分复制作者找美食的乐趣。
作者
王朝|人文爱好者,记者。
任其然|自由撰稿人,前政治版编辑、文化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