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点心铺都叫饽饽铺,你吃过吗?
前几天,看到有人在谈论老年的“禁忌”。 他们说,以前北京的点心店被称为饺子店,因为违反了“迟到”的禁忌。 诚然,老北京的点心店都会挂着“饽饽店”的招牌,上面写着“满汉精品小吃”或“官礼茶点心”,但这个词实在是陌生。 我从来没听说过。 从清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有关北京社会的笔记和文献中我都没有看到过。 这个禁忌是真的吗?
凌迟的处决,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千刀万剐。 相传明代对灵池的惩罚是三天之内用一千多把刀将一个人一一杀死。 这也被称为“惩罚”。 这在古代就是如此。 比如明朝的奸臣刘瑾和忠臣袁崇焕都死于这种刑罚。 有的犯人家属怕犯人无法承受这样的无期徒刑,就用重金贿赂刽子手,让犯人幸福地死去,避免心碎的痛苦。 刽子手发明了一种不留痕迹的技术。 他先用刀刺入犯人的心脏,一击毙命,然后实施酷刑。 因此,人们对“点心”这个词非常忌讳,所以“点心”这个词在社会上并不受欢迎。 人们处处要小心,生怕给家里带来霉运。
其实,这样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而且都漏洞百出。 例如,满族每一代都有一个姓氏,以避免被全族处决。 其实只是旗人有“叫名不姓”的习惯而已。 这是一个误解。 在这篇拙作《满族一代一姓,真怕被处决吗?》一文中已经详细解释过。 再比如,有一个传说,点心萨其玛是以制作萨其玛的人的名字命名的。 还有一种说法,萨其马是“杀马”的谐音。 其实它只是一个满语。 这篇文章《乾隆皇帝谈《萨琪玛》》一文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至于点心的禁忌,我们不妨从慈禧太后小厨房的规矩来解读。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在宫里有一个自己的小厨房,叫做西厨房。 我们现在吃的很多宫廷美食都是从西厨房传给人们的。 小厨房的组织结构基本是仿照皇宫皇家餐厅的。 御膳房的主要机构有五个局,即荤局、素局、正餐局、吊灶局、点心局。 从御膳房的结构来看,“点心”二字显眼地展示着。 在皇宫的“饭摊”里,皇帝某日某餐有十几种点心也是常有的事,这并不新鲜。 在一个宣扬吉祥语意却又禁忌众多的宫廷里,不存在任何歧视,所以社会上所谓的点心禁忌已经很可疑了。
我们看一下西山房的五个局,分别是肉局、素局、餐局、糕点局和点心局。 这时,吊灶局并入了餐局,点心局的再次设立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点心的认识已经很深了。 这两个词并没有什么禁忌。 有人会说,皇帝是在深宫长大的,不懂民俗。 不过,虽然皇帝可能不太了解,但慈禧太后是在西单劈柴胡同长大的,十几岁时才入宫。 别人不知道,她怎么可能没听说过? 更重要的不是点心局的设立。 作为一个新的机构,糕点局的成立其实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前面说过,北京的点心店都叫饺子店,意思是饺子店卖点心。 那么慈禧太后的小厨房里,为什么会有点心局和糕点局两个重叠的机构呢?
我们先来看看西山坊的点心局和糕点局是负责什么的。 点心局生产早餐、午餐和夜宵,也就是糕点类食品,基本上都是现做的。 是隔夜吃不完的东西,而糕点局生产的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零食,比如萨琪玛、小油炸食品、铃铛果条等。 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点心多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面条,糕点则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糕点。 这和我们当代人的观念不一样。 从我们现在的意义上来说,从概念上定义,当时我们所说的点心,现在已经归入糕点零食的范畴了。 比如北京小吃中的芸豆卷、豌豆黄、豆面糕等都属于这一类。
问题很清楚。 清代乃至民国时期,人们习惯于对大小片、萨其玛、喇嘛糕等事物进行统称。 这只是一种措辞习惯。 从我见过的文献和口述资料来看,我还没有见过老北京人回避谈论点心的。 只是点心和饺子的名称有些混淆。 通过共用慈禧太后的小厨房,所谓的点心“禁忌”就暴露了。 写到这里,也勾起了我对零食的渴望。 夜深了,明天早上必须买几斤零食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