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大哥茶餐厅:香港饮食文化的缩影,十八年港风十足
“你应该点一份火腿通心粉和奶茶,记得在冰柠檬茶里放点冰块”
…
作为番禺本地人
与我们一起成长
除了经常去喝早茶的茶馆
还有TVB剧集和港式茶餐厅
很多人喜欢茶餐厅
我只是喜欢它的“市井气息”和“人情味”
戴眼镜看报纸的叔叔
老太太和姐妹们聊天
时尚男孩和女孩
西装革履的白领精英
坐在餐厅里
吃喝玩乐
所谓人生百态,坎坷与起伏。
都集中在一个小茶餐厅里。
这里有最浓烈的人情味
说起番禺香港饮食文化的缩影,西丽南路的大哥大茶餐厅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这栋带有浓郁港式风情的两层小楼,走过了十八个年头,见证了港式茶餐厅在这片土地上从生根到繁衍生息的发展历程。
1990年代以来,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加之香港回归的背景,为香港文化引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天时、地利、人和,大哥茶餐厅创始人翁泰成为抓住机遇进入内地、开设港式茶餐厅的“第一代”。
香港回归后,荣泰的丈夫果断回国创业。荣泰说,丈夫现在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到祖国怀抱后,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和别人平等,站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能用踏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再加上国家对香港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政策,他们在番禺迅速成长,定居下来。后来,在荣泰夫妇的影响下,他们很多香港朋友也回内地置业,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荣太岁先生刚到番禺市桥居住时,周围没有茶餐厅,但他和丈夫却喜欢吃茶餐厅,于是决定自己开一家。保留传统香港茶餐厅的味道,营造传统香港茶餐厅的氛围,是大哥茶餐厅一直坚持的原则。
随着人口变迁和香港文化的传播,以及粤菜文化与香港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大哥”作为最早进入番禺的港式茶餐厅,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新路。“大哥”所用的每一种食材都经过荣泰的精心挑选,全部来自有机农场。店内所有菜品均为绿色健康,不添加任何味精和添加剂。“把最好的食材、最干净的食物呈现给顾客,是对顾客最大的尊严,也是对一个茶餐厅老板最大的尊严。”荣泰并不认为大哥茶餐厅只是在做生意,而是把香港的“人情味”呈现给顾客。这或许也是大哥茶餐厅18年来一直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
最让荣泰感动的是,她看到“大哥茶餐厅”里的年轻情侣们从校园相恋,到结婚生子,仿佛“大哥茶餐厅”已经成为顾客生活的一部分。
家住番禺的荣泰经常邀请香港的老朋友到她的餐厅小聚。茶餐厅里的必点甜品“漏奶花”就是荣泰无意中准备的一个小“惊喜”。有一次,荣泰的香港发型师朋友阿华被邀请到番禺小聚。为了给阿华带来新口味,荣泰独创了一道新甜品。当阿华切开面包,看到浓郁的炼乳如瀑布般漏出时,阿华惊呼:“居然漏奶”,于是荣泰以老友阿华的名字,将这道经典甜品命名为“漏奶花”。
“我喜欢、习惯在内地生活,我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成长。香港回归后,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归属感,这是很真实的感觉。”荣泰说,2004年,从香港到番禺大约需要4个小时,而现在从番禺到香港只需要2个小时。近年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和3条直达香港的省际公路的开通,进一步缩短了香港与内地的距离,也推动了大湾区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其中就包括港式茶餐厅。
这里是热闹多彩的烟花世界
茶餐厅就是一个小社会,菜品中西兼备,顾客年龄各异,口音南北不一,地位高低不一。有的人匆匆而过,只是把茶餐厅当成一个方便的食堂;有的人不着急,只是进来喝杯下午茶;有的人气喘吁吁,只是进来“感叹空调的冷气”。用新记老板郭先生的话来说,“应有尽有!”他说“应有尽有”不仅是说茶餐厅的菜品包罗万象,也是说餐厅里的顾客是各色各样的人。
如今已一无所有的郭先生,20多年前一无所有,在朋友的鼓励下,回内地创业,来到番禺开了第一家新记。与如今很多街坊四邻皆知、门庭若市的老店不同,那时的新记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新”店。不仅店面新,就连茶餐厅在当时也是一种新鲜事物。
郭先生回忆起开店之初,“当时番禺的茶餐厅很少,大家对茶餐厅的接受度也不是很高,所以一开始生意并不好。”但交流与融合总会带来变化,很快新记的生意就逐渐好起来。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内地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人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茶餐厅本身就是融合的产物,中西合璧,各种喜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无论是早餐、午餐、晚餐、夜宵,都可以在这里解决,非常适合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对于这种变化,郭先生说:“现在番禺到处都是茶餐厅,以前很多人单纯把茶餐厅当成快餐店,但现在来茶餐厅吃饭的人,都会先点上一杯冷饮,慢慢接受茶餐厅的喝茶文化。时代在变,顾客也在变。”
变化不止于此,茶餐厅文化从香港一隅的独特文化,传播到整个粤语区,再到全国各地。郭先生感慨道:“现在几乎每个省都有茶餐厅,全国各个角落都开起了茶餐厅,很多都是我带出来的徒弟,都是从新集走出来的。”
展望未来,郭先生希望更多年轻人走出香港,把握祖国发展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以下是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生活故事
“生活”二字贯穿了何大爷和何太太的故事。用何大爷和何太太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只是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家面馆,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是每一位光顾他店里的顾客的生活。我们不能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但我们在这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何太太环顾四周,说道。
这家狭小的小店在番禺很有名气,店主何叔是番禺沙湾人,青年时代去香港读书,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生活,后来在香港开了一家自己的面店。很多香港明星都尝过何叔的面。“我不觉得他们是大明星,我觉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在店里吃饭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何叔说。
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执念。漂泊了半生的何伯伯和何婶在退休时选择回到番禺,把面店搬了回来。从繁体字“好好运牛腩面”到香港明星的照片,再到店里的港式陈设,一切都有深深的香港印记。繁多的香港元素,在200公里外的番禺,丝毫不觉得突兀。或许,这就是粤港融合的见证。
“香港饮食文化的根在广东,很多香港美食既有港味,又有粤味。”何伯伯说,“云吞面用的竹面,是广东常见的食材,这也是为什么香港面在番禺也受到认可的原因。虽然发展后工艺略有改变,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的,从根源上讲,还是粤菜,大家都是同一个根。”何伯伯以云吞面为例。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何叔仍坚持亲手烹煮,许多尝过他烹煮的顾客,都惊叹于面条的口感。何叔说,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每一碗面条的品质,他们过去在香港开店时就是这样,现在在番禺也继续这样做,为的是确保味道百分百正宗。
谈及内地这些年的变化,何女士说:“现在确实比以前方便多了,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看病、住院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在内地还可以享受全民医保,真是解决了后顾之忧。”何女士补充道:“现在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港澳的孩子可以在内地读到学位,身边很多在内地工作的朋友,孩子都选择到内地上学。这些举措让港澳同胞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时代还在进步,生活还在继续
“港式”与“粤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