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虾就是吃味道,第一个把小龙虾“捧红”的城市
小龙虾作为国民夜宵,自2015年以来一直是中国餐饮业第一食品。
2021年,以餐饮为主的小龙虾第三产业产值达到惊人的3030亿元。
每年三四月,无论是北方的北京,还是长三角的南京,龙虾餐厅的食客们都在为第一口虾做准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小龙虾风靡全国,掀起夏夜小龙虾+啤酒风潮的,既不是盱眙、黔江这样的“虾养殖基地”,也不是南京、武汉这样的“吃虾胜地”。 。 ”。
第一个让小龙虾“走红”的城市是蚌埠。
这一切都要从几十年前“马霞街”端上餐桌的第一盘小龙虾开始。
“马峡街”(蚌埠当地的小龙虾就叫马峡街)最初不叫马峡街,但很多人都叫它马峡街。 这条百米长的马路成为蚌埠乃至周边地区著名的马峡街。 。
1979年,穿城而过的淮河像往常一样静静地流过蚌埠。
谁也不知道,距离河岸不远的南山路和青年街,十几年后,会成为城里最热门的虾一条街; 谁也没想到,《虾王》在这里上演的10年间,每到这里就有数万人参加聚会,吃掉成吨的小龙虾; 谁也没想到,源自马下街的小龙虾竟然成为了千亿级的餐饮项目,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社会场景。
马下街最热闹的时候,路边的空地都摆满了桌子和长凳
这里聚集了数十家烤虾摊
1997年春天,石顺利在自家的小吃摊前,举起一瓶啤酒,大喊“蚂蚁虾啤酒,遇见好朋友,付钱,吃完就走”,招揽顾客。
旁边的摊位上摆满了红红的小龙虾,身后火光熊熊。
入夜,马下街已经挤满了人,史顺利摊位上挂的“虾王”旗帜十分醒目。
每天开业前,石顺利都会挂上“虾王”的牌子和旗帜。
他有底气敢于举起“虾王”的大旗。
因为史顺利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个体户之一,也是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虾王”商标的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小龙虾还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没有人愿意在街上看到小龙虾,也没有人将其与食物联系起来。
当时,石顺利只是一个卖卤菜、熟食的小商贩。
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把小龙虾腌在汤里。 结果,小龙虾的味道还不错。
所以当有人来买红烧菜时,他就送了几只红烧小龙虾作为礼物。
没想到这卤水小龙虾这么受欢迎。 回头客不断过来问:你的小龙虾还有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询问,石顺利感觉到了商机。
1979年,石顺利开始在这里摆摊卖小龙虾。 起初,他一天只卖几公斤养家糊口,后来一晚上卖好几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代小龙虾美食的开拓者。
“虾王”石顺利制作小龙虾
当蚌埠人把小龙虾变成大众美食的时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小龙虾是可以吃的。
1997年,当下岗的吴小槐告诉史顺利自己要去马下街摆摊时,“虾王”并不在意。
十余年来,他牢牢确立了蚌埠市乃至安徽省小龙虾领头羊的地位。
当时,吴小槐正在南山路后街与姐夫讨论。 想要在马夏街立足,就应该有“多思考策略,多谋划好事情”的经营理念。
这种在当时相当超前的“先进理念”,让进入行业相对较晚的吴小槐成为马下街又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曾担任国企供销科长的吴小怀深知产供销一体化的重要性。
于是,他跑到蚌埠周边有小龙虾养殖的地方,直接从源头控制供应,用大水面养殖的干净水虾替代了沟里脏兮兮、土气十足的小龙虾。
1997年“五一”刚过,马下街就出现了吴小槐的虾摊。
火一点燃,他就开始了新的计划。
当时蚌埠的小龙虾烹饪方法很腥,传统的烹饪方法又太油腻。 吴小槐请来了南京的专业厨师,开始改进小龙虾的烹饪方法。
当他把这种新口味的“啤酒虾”带到客人的餐桌上时,也奠定了未来几十年小龙虾制作的基本方法。 几乎所有的口味都必须用啤酒来烹调。
吴小槐在喊他的十三香油爆啤酒虾
小龙虾食谱开始蓬勃发展。
吴小槐摆虾摊的做法也在下岗职工中起到了榜样作用,蚌埠的小龙虾餐饮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吴小槐虾摊开业不到两个月,这条街上就开了20多个小龙虾摊位。 “虾王”、“虾王”、“虾仙”、“虾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出现。
史顺利、吴小怀和另一位老板孙新良成为搅动蚌埠小龙虾行业的“三巨头”。
独特的管理方法和更新的虾烹饪技术,彻底打开了“小龙虾江湖”在中国流行的大门。
正是在这一年,人们忘记了南山路的名字,它成了蚌埠人心中的“马霞街”。
有很多线索表明小龙虾起源于蚌埠。
纪录片《下石街十年》记录下石街的故事
1997年至2007年的辉煌与消失的故事
1988年,安徽省文史馆郭学东在《蚌埠市志》中写下了关于这座城市和小龙虾的故事,成为史料中对蚌埠小龙虾最早的正式记载。
1998年,马峡街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消费市场和集散地。
2008年,一部描写蚌埠马峡街烟花的纪录片《峡市街十年》荣获当年“中国十大纪录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从这段1997年至2007年马峡街的视频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蚌埠小龙虾的繁荣景象。
去马峡街吃小龙虾、喝啤酒,不仅让蚌埠本地人欲罢不能,也吸引周边城市的人们专程前来。
来自合肥、南京甚至上海的食客自驾或开车来到这里,在马下街最辉煌、最繁华的时代闲逛。
鼎盛时期的马下街,百米长的路边挤满了二十多家卖小龙虾的商户。
鼎盛时期,加上其他小吃摊
马峡街上有70多家商店
4月至9月小龙虾吃季期间,马下街日客流量达3万至4万人次。
早在1993年,石顺利加工的包装小龙虾就已销往东北、北京等地,年销量约20吨。 蚌埠成为全国小龙虾美食的产地。
当蚌埠人大肆享用小龙虾时,在邻省江苏盱眙,小龙虾仍是仅次于老鼠的第二大公害。
盱眙将自己的小龙虾送到蚌埠出售。 县长看到马峡街生意兴隆后,带队前来“考察”学习。
蚌埠对待外地来学习的选手的态度,就像石顺利对待吴小槐的态度一样。
马下街的生意兴隆,似乎无人能撼动。 “第一吃虾城”并不介意其他地方加入。
不管故事多么精彩,它都会有结局。
马下街也是如此。
2007年,曾经辉煌10年的马下街成为了过去。
正如淮河的流水一样,小龙虾的故事还在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上演。
但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蚌埠。
龙虾经济带来的流量和效益
很多地方都在争夺“发祥地”的称号,但蚌埠却十分低调。
2001年,也就是去蚌埠“取经”的第二年,盱眙县举办了首届“龙虾节”。
当时盱眙还是一个贫困县。 他们慷慨邀请程潜、王小丫主持,并邀请杨洪基、林依轮、马季等明星表演。 他们还组织了一场“千人龙虾宴”。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盱眙和小龙虾团CP。
盱眙龙虾节至今已举办22届。 盱眙与小龙虾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盱眙小龙虾以306.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水产品类第一名。
当首届龙虾节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盱眙举办时,簋街正在进行第二次整治。
这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整修一直持续到2002年夏天。
经过一年多的停滞,簋街的生意受到了严重损害。 我们应该做什么?
虽然现在人们一提到簋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小,但簋街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2年第二次开街,小龙虾还没有成为大众美食。
或许是受到当时最鼎盛的马下街的影响,或许是看到了盱眙龙虾节的噱头,簋街也在这条街重新开放时举办了首届“麻辣小龙虾节”。
北京簋街的小龙虾餐厅
从此,麻辣小龙虾成了这里的一种潮流,甚至在簋街开餐馆,如果菜单上没有小龙虾,生意就很难做。
2017年,簋街第三次开业。 有一家新开的餐厅,不相信邪灵。 结果,顾客进来问:“有马晓吗?”
一听说店里不卖了,顾客们就转身离开了。
老板无奈,只好在菜单上加了小龙虾。
蚌埠市、黔江市、盱眙县位置图
1998年,湖北省潜江市蚌埠市马下街举办“虾王”活动时,小龙虾只卖到20毛钱一斤,成为了市场上买不到的食品。
江汉油田一家小餐馆的老板李代军尝试用他的招牌菜油红烧鸡做法制作“红烧大虾”。
直到2003年,另一种起源于潜江的小龙虾做法,借助全国逐渐兴起的小龙虾热潮,从潜江蔓延到了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
小龙虾在湖北潜江后来居上,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长沙、合肥、成都、南京、重庆……由马峡街普及的小龙虾,20多年来已成为风靡全国的“国民美食”。
卖小龙虾的长沙文和友每天有7600多桌等待排队就餐。 罗永浩首次在抖音做直播,最受欢迎的单品是小龙虾,一次直播卖出了17万多份。
自2015年以来,小龙虾一直是中国餐饮业的第一食品,至今毫无疑问。
2016年,内地除青海、西藏外,小龙虾市场几乎覆盖全国,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到2021年,全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到4221.95亿元,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3030亿元,占全产业的近72%。
如火如荼的小龙虾,已经从市场上的休闲零食,变成了千亿规模的网红美食。 它的威力如此之大,甚至可以点燃一座城市。 这一切,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蚌埠作为小龙虾最早的发源地,遗憾地错过了近十年来小龙虾快速崛起的黄金时期。
虽然与其他因小龙虾而出名的城市相比,蚌埠显得有些落寞,但在“小龙虾江湖”中,他却从未离开过现场。
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蚌埠小龙虾的火花,至今仍在诸城人的眼中闪烁。
44年过去了,今天蚌埠人对小龙虾的热情并未减退。
20多年前,盱眙的小龙虾就销往蚌埠。
现在,情况恰恰相反。
蚌埠市五河沱湖养殖的小龙虾被运到盱眙,在湖里“沐浴”,作为盱眙小龙虾出售给游客。
这有点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也恰恰说明了蚌埠养殖的小龙虾品质是一流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安徽一直是小龙虾养殖大省,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二。
中国小龙虾养殖产量排名图/吴攀
2021年数据显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五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1.55%,其中安徽是仅次于湖北的产量第二大省。
全国水产养殖产量超过2万吨的县(市、区)中,湖北有12个,安徽有9个县位居第二。
以蚌埠市五河县为例。 因淮、徽、洮、通、沱河在此交汇,故名五河。
五河县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气候适宜小龙虾生长。
在养殖模式上,五河县采用稻田养殖。
稻田里的工人们正在捕虾 摄影/嘉定
一季小龙虾,一季米饭。 通过建立稻虾生态循环系统,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一半以上、三分之一以上。
既实现了粮食稳产提质增效,又保证了生态、质量和安全。
此外,五河县养殖的小龙虾主要饲喂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配合饲料比例较小。
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科学的养殖方法,使得这里的龙虾个大、肥美、肉嫩。
也因为品质好,五河县每年养殖的小龙虾有三分之二被送往上海、南京等地,成为大城市餐桌上的“高档货”。
五河县沱湖乡虾米共养小龙虾
好干净的肉摄影/李向前
如果说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是“天时地利”,那么蚌埠这个交通便利、贯通南北的“火车拉动的城市”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
在马下街还热闹的日子里,煮熟的小龙虾被装在塑料袋里放在蚌埠火车站的站台上,卖给南来北往的游客。
小龙虾成为北京、上海第一代网络“网红”,与符力记烤鸡等美食相媲美。
早在1912年,津浦铁路(现京沪线)开通时,蚌埠就是这条铁路线上的重要车站。
安徽省蚌埠市交通网络示意图/吴攀
即使在当前的京沪高铁时代,蚌埠仍然是七个中心枢纽站之一,高铁通达度位居安徽省第二。
153个城市可通过高铁直达蚌埠,在全国296个高铁城市中排名第14位,超过杭州、广州等多个省会城市和沉阳、厦门、青岛等一线旅游城市。
蚌埠高铁可直达153个城市 全国排名第14 制图/吴攀
两小时高铁圈覆盖济南、上海、南京。 不仅方便了美食之旅,也让蚌埠的美食口味兼容南北。
蚌埠人首先引进了最古老、最经典的小龙虾,叫卤水小龙虾。 用鲜鸡汤煮熟,捞出,沾姜醋汁。 味道咸且有嚼劲。
那年那个月,卤水小龙虾满足了蚌埠人的味蕾。
后来,蚌埠人引进新方法,不断改进小龙虾的烹饪方法。
从红烧到油煎,再到麻辣、蒜蓉、冰镇、十三香,小龙虾已被制成几十种口味,满足南北食客的需求。
如今,最受蚌埠人喜爱的红烧小龙虾,已经成为代表蚌埠味道的“安徽招牌菜”,也是李荣浩不断赋予明星的家乡味道。
十多年前,虾王大赛中宣扬的“吃虾就是吃味道”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蚌埠的每家小龙虾店都继承了自己的烤虾秘方,同时吸收了全国各大流派的调味精髓。
中国第一“吃虾城”的故事其实还在继续,因为在蚌埠,人们对小龙虾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无论是凝聚蚌埠老城风情、入选国家标志性美食的红烧大虾的“阿菜老店”,还是三巨头之一的孙新良去年重新开业的“阿亮龙虾本地餐厅”马峡街的美食,或者是蚌埠当地的小龙虾,在郭街、张公山美食城、华夏一号街等各个美食街,甚至街头餐馆都可以看到。
十多年来,蚌埠人恢复小龙虾昔日辉煌的决心从未改变。
这座位于淮河之滨的美食之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